麦秆蝇

  • 编号:

    127

  • 记录号:

    00014

  • 中文名:

    麦秆蝇

  • 英文名:

  • 中文别名:

  • 拉丁名:

    Meromyza saltatrix Linnaeus

  • 门:

    动物门

  • 纲:

    昆虫纲

  • 目:

    双翅目

  • 科属:

  • 危害特点:

    以幼虫钻入小麦等寄主茎内蛀食为害,初孵幼虫从叶鞘或茎节间钻入麦茎,或在幼嫩心叶及穗节基部1/5-1/4 处呈螺旋状向下蛀食,形成枯心、白穗、烂穗,不能结实。由于幼虫蛀茎时被害茎的生育期不同,可造成下列4 种被害状:(1)分蘖拔节期受害,形成站心苗.如主茎被害,则促使无效分蘖增多而丛生,群众常称之为“下退” 或“坐罢”;(2)孕穗期受害,因嫩穗组织破坏并有寄生菌寄生而腐烂,造成烂穗;(3)孕穗末期受害,形成坏穗;(4)抽穗初期受害,形成白穗,其中,除坏穗外,在其他被害情况下被害整完全无收。

  • 形态特征:

    复眼黑色,有青绿色光泽。单眼区褐斑较大,边缘越出单眼之外。下颚须基部黄绿色,腹部2/3 部分膨大成棍棒状,黑色。翅透明,有光泽,翅脉黄色。胸部背面有3 条黑色或深褐色纵纹,中央的纵线前宽后窄直达梭状部的末端,其末端的宽度大于前端宽度的 1/2,两侧纵线各在后端分叉为二。越冬代成虫胸背纵线为深褐至黑色,其它世代成虫则为土黄至黄棕色。腹部背面亦有纵线,其色泽在越冬代成虫与胸背纵线同,其它世代成虫腹背纵线仅中央1 条明显。足黄绿色,附节暗色。后足腿节显著膨大,内侧有黑色刺列,腔节显著弯曲。触角黄色,小腮须黑色,基部黄色。足黄绿色。后足腿节膨大。 长椭圆形,两端瘦削,长lmm 左右。卵壳白色,表面有10 余条纵纹,光泽不显著。 末龄幼虫体长 6.0~6.5mm。体蛆形,细长,呈黄绿或淡黄绿色。口钧黑色。前气门分枝,气门小孔数为6个,多数为7 个。 围蛹。体长雄4.3~4.8 mm,雌5.0~5.3 mm。体色初期较淡,后期黄绿色,通过蛹壳可见复眼、胸部及腹部纵线和下颚须端部的黑色部分。口约色泽及前气门分枝和气n 小孔数与幼虫同。

  • 防控技术:

    (-)农业防治 1.加强小麦的栽培管理因地制宜深翻土地,精耕细作,增施肥料,适时早播,适当浅播,合理密植,及时灌排等一系列丰产措施可促进小麦生长发育,避开危险期,造成不利麦秆蝇的生活条件,避免或减轻受害。 2.选育抗虫良种有关科研单位、良种场和乡、村科研实验站,应加强对当地农家品种的整理和引进外地良种,进行品种比较试验,选择适应当地情况,既丰产又抗麦秆蝇、抗锈、抗逆的良种。对丰产性状好但易受麦拜蝇为害的品种,则需经过杂交培育加以改造,培育出适应当地生产需要的新良种。 3. 加强麦秆蝇预测预报,冬麦区在3 月中下旬,春麦区在5 月中旬开始查虫,每隔2 —3 天于10 时前后在麦苗顶端扫网200 次,当200 网有虫2—3 头时,约在15 天后即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,是第一次药剂防治适期。冬麦区平均百网有虫25 头,即需防治。 (二)药剂防治根据各测报点逐日网扫成虫结果,在越冬代成虫开始盛发并达到防治指标,尚未产卵或产卵极少时,据不同地块的品种及生育期,进行第一次喷药,隔 6~7 天后视虫情变化,对生育期晚尚未进入抽穗开花期,植株生长差,虫口密度仍高的麦田续喷第二次药。每次喷药必须在3 天内突击完成。 当麦秆蝇成虫已达防治指标,应马上喷撒2.5%敌百虫粉或1.5%乐果粉或1%1605 粉剂,每667m2 1.5kg。(5)如麦秆蝇已大量产卵,及时喷洒36%克螨蝇乳油1000—1500 倍液或50%1605乳油4000倍液或80%敌敌畏乳油与40%乐果乳油1:1混合后对水1000 倍液或10%大功臣可湿性粉剂3000 倍液、25%速灭威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,每667m2 喷对好的药液50—75L,把卵控制在孵化之前。

  • 相关文献:

Copyright © 中国花生有害生物诊治专家系统 All rights reserved.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品哲网络